Note

如何一眼看穿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 Views 277
如何一眼看穿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作者:刘润
来源:刘润(ID:liurun-pub)

我们常说,有的人可以一眼看透本质,有的人怎么说都搞不明白。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思维层级?如何打破自己的认知盲区?如何客观认识自己?

以下,请享用。

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有时接触一个人,交谈片刻,顿觉此人深不可测,十分厉害。

而接触另一个人,觉得这人也不错,很优秀,内心也很尊敬他。但是感觉呢,好像还差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为什么呢?这其实来自于一套判断标准。

标准是什么?即这个人在谈论问题时,大概在哪个层面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

一、思维的五个层次

逻辑闭环,可以分五个层次来讲。

1.思考有没有逻辑,逻辑有没有闭环?

第一层次 :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

你说A,他说B,两者间的思维永远没有交集。

第二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

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这两个层次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那更高层次的思维逻辑模式是什么样的?

第三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

虽然形成了闭环,但如果这个闭环形成的层次比较低,可能是一个比较可悲的事情。

为什么?一旦在低层次形成逻辑闭环之后,他可能就几乎无法前进了。因为你发现,所有遇见的问题在他的逻辑闭环之中,都是可以解释的。

在这个层面讨论,无法推动事情的发展,但是他享受于自己逻辑的完整性,一旦如此,也就意味着无法再落地了,讨论的问题终究是空对空。

过往的经验反倒束缚了眼界和判断,无法打破自己的逻辑闭环,就无法捅破那层看似薄弱的窗户纸,上升至新境界。

第四层:如果能在更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此人的逻辑闭环会十分通透,直达本质。

你会非常敬仰他过去的经验和他的知识结构,这种人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人格魅力,谈吐间有着逻辑的美,你特别希望向他学习。

但是,第四层次的闭环同样存在问题。

他对新事物总是抱有怀疑,排斥的心理,旧时代的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它的闭环可能就会出现一个漏洞。

他不愿承认漏洞,希冀于用过往的认知体系来填补这个漏洞。

当你站在新的世界逻辑里,去看这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曾经特别敬仰的一个人,在新时代却还在用旧有的逻辑来解释新世界,突然间,你会觉得十分可惜。

因为,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2.低层级闭环vs高层次闭环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对第三层和第四层会不理解,“低层次的逻辑闭环”,和“高层次的逻辑闭环”区别是什么呢?

很多人看待事物,形成了“逻辑闭环”,但是“分辨率”很低。

比如,对于不同问题,都会用同一套解释来应对。

遇到冲突,遇到问题,遇到挑战,他喜欢说“阴阳相生相克”,自古如此。

慢慢地,这个人在“阴阳观”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而且他发现这个逻辑,可以解释全世界一切的事情。他会以为,自己已经洞察了全世界。

但是,阴阳、对错、左右、好坏,这样粗“分辨率”的逻辑闭环,只能让自己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却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这就是我们说的“落不了地”。

那什么叫“高层次的逻辑闭环”?就是提高分辨率。

拥有高层次逻辑闭环的人,会这么说话:

这件事,其实从层次维度上,有15个层次,不断分解;从时间维度上,有8个阶段,不断演化;从整体维度上,受20个外部要素影响,不断突变。

在这个分辨率上,他也形成了逻辑闭环,完全自洽。但是却有更高的可操作性,透视度。他不会把所有问题,都总结为:“阴阳不调”,“五行缺火”。

闭环给人安全感。

但是,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在低层次上早早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从此,他关闭了与这个世界的认知交换。

3.向下延伸,向上攀登

第五层次: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却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

这种人的思维闭环永远开放,他永远没有死环,它是一圈圈螺旋式的无限往下延伸到深不可测的海底,又无限地向宇宙最深处延伸。

你会觉得特别可怕,这是真正的高手。

他大量吸入新知识,无论风吹雨打从不间断,不断的去学习别人的逻辑框架,然后不断的下沉往外延伸。

他的逻辑层次就在海量新知识浸入后,不断迭代,不断复盘,不断调整结构。

面对一次次打击后,又重新站起,这种思维结构永远如同初生的胎儿般,拥有着澎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

就算这种人他现在的知识结构,知识量甚至都不如你,但是你绝对不会小看这种人。

因为这种人身体里潜伏着一头真龙,未来无可限量。

二、如何摆脱低层次的认知闭环?

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是过早在低层次形成认知闭环。

什么是低层次的逻辑闭环?

被过往的经验束缚了眼界和判断,再也无法走出来。

比如,一个老人骑车自己摔倒了,一个好心的小伙子上前把他扶了起来。结果,老人拽着小伙子的皮带,不让他走,一定要他赔自己500块钱。

为什么有些人会恩将仇报?

这个老人摔倒了,车坏了,为了修车,他可能不得不做出选择:第一,从儿子的学费里,从母亲的医药费里,省500元;第二,讹这个扶他起来的小伙子500元。

他选择了2。

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底层,有很多朴素善良的人。但是,也有个别穷山恶水逼出来的刁民。

生存在这样匮乏的环境,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早已固化。

因为资源极度匮乏,所以个体的生存变得非常重要,甚至是变成唯一重要的事情。

你说,知礼节。他说,你就装吧。什么之乎者也,都是骗人的。这个世界,就是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我就是这样才活下来的。

他们这辈子也许都无法相信,有人可以通过信任来获得信任,可以通过谦让来获取资源,可以通过协作来获得繁荣。

他们在还没有摆脱恶劣环境时,就形成了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闭环,再也出不来了。

这是一种不幸。

所以,如果你感到愤怒,是对的。这很正常。

但是,如果你感到悲悯,也许你会更加理解这个世界。并且,你还会深深反思。我们在水面之上,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固化的认知。

当我们还有条件,可以不断打开和丰富自己时,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低层次的认知闭环?

三、推倒自己周围的高墙

我们就生活在固有认知的高墙里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越久,就越了解周围的环境,认知就越固定。然后,不断自我验证,自我加强对世界的判断。

就像那个老人一样,他一定有无数个时候,证明他对世界的认知是对的。于是,这堵墙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厚。

如果一辈子生活在里面,也就算了,你可能还会觉得很舒适。

但是,如果你想走出来,或者,万一有人拿锤子砸烂了这堵墙,颠覆了你对于世界的认知,把你拽出来,你会变得非常恐慌。

为了摆脱认知闭环,我们必须自己推倒周围的高墙。

怎么做?

第一,最简单、最经济、可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一些认识世界的模型和框架。

这些模型和框架在哪里?

在书里。多看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不论是什么,你都应该从书架上把它们拿下来,认真看一看。

有人会说,这太难了,我读不懂。

那你应该感到高兴,就像去健身房锻炼一样,那种痛苦意味着你会变得更加强壮。

看书,是在锻炼你的精神肌肉。如果都看得懂,也就没有了阅读的意义。还是在原来的墙里打转。

而且,你不知道,你读过的某本书,会在某个时刻变成创新的灵感。你也不知道,你多认识的一个思维模型,会在某个瞬间让你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我们生活在固有认知的高墙里,书就是用来凿壁偷光的,直到我们推倒周围的高墙。

第二,除了多看书,推倒周围的高墙之外,走出去。多见人。多看。多听。

什么意思?生活在固有的认知闭环里,我们会感觉很熟悉,很安全,甚至很舒适。

但是,你的认知真的对吗?我们会忘了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甚至会故意忘了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怎么办?

走出去,多见人,多看,多听,别成为大海中孤立的岛屿。

闭门造车,抱着头想,还想不出这个世界的变化,更无法打开自己的认知。

所以,你可以到一个信息密度,人才密度都很高的地方。也许是一个私密的聚会,也许是一个疯狂的俱乐部,也许是一家热闹的咖啡馆。

总之,走出去。然后,你会很自然产生这种感觉,原来还有这样的认知啊。

四、如何打破认知盲区?

那么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如何打破自己的认知盲区?

可以从下面3点开始:

1.打开自己,学会客观辩证看待问题

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当一个人的观点遭到对方的反对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

不是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合理,而是本能的反驳对方是不对的。甚至会讽刺,采取人身攻击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立场。

而我们在接受观念时,会自动屏蔽或者抗拒与以往认知不同的观点,以至于新的认知,无法进入。

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不安和恐惧,并会因而采用防御姿态,甚至主动攻击。

如何提升呢?你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客观。

当你客观,你就会打开内心。当你打开内心,你就有机会接收不一样的观点。

当你接收到不一样的观点,你就能充分发挥你的归纳和演绎。

如果你不客观,你就接收不到外在的信息。

如果你接收不到外在的信息,再聪明也无法进化。

2.多人之镜,改变环境

张小龙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说道:“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我们想的任何东西,都是受外界刺激的,有时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圈子决定的。

在同一个环境和圈子里面久了,你的认知就极易被固化,被环境同化。

你会慢慢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其他怎样的可能性。

人们无法通过已有的认知来突破盲区,因为过去的经验、过去的认知已经局限了他们的观念。

认知盲区的打破,一般都是自我主动,并借助外力才能实现突破。

所以,你只有改变环境,包括生活环境、交往环境、人际圈子等。

从多个高手那里,获取新的认识,包括新观点、新思路。

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包容吸收外界的不同意见。

内部和外部融洽了,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认知,打破已有的局限观念。

3.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如果你去随机调查100家正在转型的公司,80家以上会认为:

第一,说起产品,我们好于多数公司;

第二,一路走来,我们遇克服了多数公司无法想象的困难;

第三,提到转型,我们的状况要比多数公司复杂。

多数人认为自己属于少数人。多数人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

“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是转型的起点。

对于个体而言,同样如此。

读到一张图,觉得很值得与大家分享。

如何一眼看穿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简单来说,前三点就是:被成功蒙蔽眼睛,无视风险,觉得自己可以“胜天半子”;

后两点就是:仓皇之下,溃不成军,但还心存侥幸。

再简单来说,一句话:你在商业世界里,就是一叶孤舟,升到浪尖是船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浪的原因。

如果真成功了,也得掂量掂量下自己,你的高度还是一米七,这个浪潮的高度可能有一百米。这一波浪潮起来,所有的浪都已经到了这个高度。

你可能是先知先觉踩到了这个浪潮上,有的人是后知后觉,无意中踩到的。

无论如何,真的到了那个浪尖的时候,你应该搞明白,哪些是你的能力,哪些是机遇。

有时候人不容易想明白这些事,很多公司做到一定规模就会犯错误,很难清醒。

还有很多人在没有浪的地方非常痛苦地使蛮劲,他能力可能不差,只是没放在浪尖上去冲浪。

小成靠努力,大成靠趋势。

成大事者,必须先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同一件事情,你站在不同角度,高度,立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

比如,对于企业来说,很多问题,在CEO的位置,本质上是取舍问题,优先级问题。先做这个,还是先做那个?为了谁,而牺牲谁?重视什么,搁置什么。

但这个问题在中层,就变成了能力问题。怎么做?能做到什么程度?流程怎么优化?团队怎么激励?

而到了底层,就变成了资源问题,使不上力的问题,甚至态度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开始逐渐显现分野。

今天你拥有的,可能恰恰是阻碍你往前走的包袱。

今天你焦虑的,可能恰恰是高度和思维视角问题。

一个人过往的成功越耀眼,光环下的阴影面积就越大,固有认知通道就越顽固。小心你的认识盲区。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