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公开市场操作2

· Views 236

一是央行的正常操作,二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其核心都是调节美元的供应量。

1. 央行的正常操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对商业银行的货币供应操作和对资本市场的操作。对商业银行的操作有所谓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央票。对资本市场的操作包括买入或卖出美元资产,包括上市公司的股票,还有就是债券,包括国债。通常央行都有规定,就是不可以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因为那样做等于直接给政府发钱,会失去央行的独立性。如果买国债只能从公开市场买。

2. 美国经济目前的基本问题是基础利率已经接近零,而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直接原因当然是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利率政策已经无计可施的条件下(即利率不能小于零),美联储就只能通过资本市场的操作来扩大流动性,或扩大货币供应。这方面尝试的先驱是日本,即2001-2006年的量化宽松。你在日本央行网站上可以找到2001年的几篇研究论文,其课题的宗旨就是如何在利率接近零的条件下,刺激经济。

3. 标准的量化宽松应该是日本当年的操作,即向商业银行注入资金,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不变,那么这种注入资金就会造成商业银行的存款过多,以此来强迫商业银行向社会增加贷款,增加社会的流动性供应。直至目前,由于日本商业银行系统资金量充裕,日本的贷款利息依然很低。利息低被视作资本的成本低,是刺激经济,尤其是刺激金融危机条件下的经济的本质手段。这一点,你可以参看伯南克的《大萧条》一书,其中伯南克将1929年由股市暴跌引起的经济萧条的原因归结为资本成本的提高。

4. 美联储一直都持有美国国债,但原来的规模在4-5千亿美元,对整个十几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市场并不构成影响。2008年以后,美联储为了拯救美国金融行业,除在贷款窗口给问题银行提供以银行资产(包括问题资产)为抵押的贷款外,通过购买美国公司股票(包括银行股票)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注资。直接结果就是所谓“增加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而这种操作与对商业银行的操作的关键不同是,这种操作虽然向市场提供了大量资金,但却没有增加货币供应量指标M2。

5. QE2之所以吸引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其操作是以明确的数量(6000千亿美元),在明确的期限内(8个月),购买明确的资产(美国国债)。美联储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明确",有技术性很强的研究。这属于所谓“传导机制”的研究课题,你可以在美联储网站上找到相关的"Working Paper"。QE1的规模比QE2要大许多,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原因应该是不“明确”,即数量,期限,资产品种的不明确。

6. 从QE2规模(6000千亿美元)上看,比较总量13万亿美元美国国债来说其实很有限。到目前为止,美联储的美国国债刚刚超过中国的1.1万多亿美元。但其技术性的目的是降低国债收益率。降低美国国债收益率在美国很有意义,因为几乎所有的投资组合模型中,美国国债(作为风险最小的美元资产)的收益率都是一个基准因素。当美国国债收益率低时,按照这些模型,投资银行应该投资其它风险高但收益率也高的资产,美联储就是要以此来刺激资本市场对美国经济领域的投资,例如公司债,进而刺激美国经济的发展。

7. 由于目前石油及其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美国的通胀率有所提高,经济呈现加速复苏的趋势,美国国内已经有结束QE2操作的呼声。但现在评价QE2的效果还为时尚早,因为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究竟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还不能确定,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趋势将对美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也不确定。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